close

yellow15.gif  

今天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...好睏

 

 看待身病與心病

 

只要改變生活方式,就可以降低疾病的影響,這正是瑜珈的作用。

 

不論是健康或患病者,都會對一個問題感興趣:瑜珈如何看待疾病?這個問題其實反映了瑜珈對身體所持的態度,其中最主要的,就是遇到逆境時,怎樣保持正確心態。

 

瑜珈不免談論靈魂不朽、轉世再生、解脫業力的束縛、跳出輪迴等等形而上的東西,所以人們就誤以為這個禪修的傳承、只注重精神而不注重身體。當然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。如果身體不重要,我們何需花時間去注意身體姿勢、呼吸、飲食、營養與身心關係?

 

當然,另一種誤解是、多數人誤以為瑜珈只限於身體。身體固然重要,但身體不是目標,只是能幫助我們達到更高目的的工具。

 

我必需承認:多年以前,我也認為身體不重要,因此往往忽視身體的需求,但這其實是我個人的不足,而非正確的瑜珈態度。我一直以為,只要我會靜坐,我的精神就會飽滿,身體自然可以健康,或許很多人與我一樣的想法。

 

譬如我每年有大半時間在世界各地講課,在旅途中,我從不在意何時應該進食,也不會作適度的休息,直到付出代價,我才意識到身體的重要性。

 

只不過說,我不會因為疾病而心情低落,而我仍可以不放棄工作,導致旁人看不出我有嚴重的健康問題,因為我可以克服某些病症的發作狀態。這比較是沒有內心修習的人做不到的。

 

我們的生命由三個要素合成:純潔性靈、心識、肉身體。首先,我就是純潔的性靈,從來沒有生過,當然也沒有死過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均如此。在靜坐時,若忘記了這一點,就要不斷地提醒自己。會忘記的原因是大家誤以為這是深奧的哲理,以為和現實的日常生活無甚關係,所以大家的生活態度就和這個原則脫節,導致人生不是在追求性靈的體悟。而這正是我們人類大部份問題的根源。

 

在我們這個合成的生命當中,有一部份屬於心識,是心理層面。它是連接純潔性靈和身體的橋樑。我們的身體由心識所控制-長期的表層與潛層的心識作用,指揮細胞子民們,固定練習與操作某種固定的習慣,直到那習慣成為我們整個身體的習性(習慣成自然)。接著心理習慣又會影響我們的腦神經,腦神經會釋放少許能量、分泌少許荷爾蒙,來彌補我們其他方面的不平衡。例如:有人每天發脾氣,所以每天他的腦部分泌某些荷爾蒙、來彌補我們其他方面的不平衡。日積月累下來,一個細胞變質了、一個器官開始出問題了,十年到二十年的錯誤情緒累積下來,終有一天身體的錯誤運轉會讓我們吃到苦頭。

 

但這個身體是儀器、是工具。如果我患有某種疾病,導致某些身體功能失常,但我若不理,到了一定時間,身體就會沒法運作了。我終究要付出代價。該還的債總是要還。因此,要麼選擇事前好好善待,要麼選擇事後坦然接受還債。否則就得在別的地方連本帶利地還,那就很划不來了。

 

只不過,外相的身體不是全部,我們的生命其實很豐富,看似負擔,裡面其實含有很多發光的珠寶,因此我們必需小心翼翼地愛護他。

 

最後,我們不只是這個身體-不要以為人格特質和你嘴巴、眼睛、耳朵的樣子有關,或是在於你是男性還是女性。心靈的人格更豐富,蘊藏著許多綻放光明的珠寶。

 

因此,如果正好你有一個帳戶透支了,別忘記你還有另一個愉悅、關愛的心靈世界中。我知道自己的生命裡,有一種充實感遠比這個身體的感受強烈。因此我從不因病痛而心情低落。

 

當身體出狀況時,可以分為可逆轉與不可逆轉兩種:

  1. 可逆轉-可以從改變飲食習慣著手、改變呼吸方式、管理情緒來逆轉身體的狀況。
  2. 不可逆轉A.真正提醒自己、我正在還債,這樣會為自己帶來寬慰感,直到坦然面對疾病,以免因為不舒適,繼續引發情緒累積-這往往可以從著手明白自己過去的錯誤何在,而因為了解、帶來放下、寬恕後的寬慰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.降低疾病的症狀對身體的影響這就必需從生活上去進一步學習,和進一步認識內在自己才能達成。這樣的效果,來自重拾我們內在本具有的古老智慧,讓自然智慧協助我們降低或減輕已病的更進一步困擾和傷害。例如:美國人很熟悉Rama Tirtha,就是一位偉大的斯瓦米,有著高度的智慧,可是年少時體弱多病,後因修習瑜珈而克服病魔,並成為運動健將。

3.  運用心的力量,保持平衡的心態:保持平衡的心態,不只是一個念頭,還包括長期懂得撥時間、陪伴自己去摸索自己的缺陷。當一個人十分了解自己的缺陷何在時,他將能夠在工作與生活中,逐漸發展出適合自己前進的方式與處事模式。這樣將非常有益於在不知不覺間,長時期地協助自己、培養並維持心境上的平衡。(不需要累積到不得不去檢視時再去改變。)當我們可以保持在平衡感上前進時,將會發現是最省體力、又感受愉快的生活方式。

4.  學習像是父母一樣照顧自己的身體~多多學習正確的作法,用愛心來落實在自己身上;或是像孩子一樣地體諒自己的父母~當自己體力腦力都不夠用時,能夠發自內心體諒自己,往往就不會苛責或壓迫自己再繼續不當作為。如果我們可以從自己身上去學習充滿愛心和體諒心地善待自己,往往我們就可以很自然地體諒自宅的長輩、與宅外的老人家,或是自家的小孩與家外的小孩。那就只剩簡單的差別~去認出屬於每個人的真正需求在哪裡。(所謂真正需求:就是孩子哭了,他是因為大人不理他而哭,還是肚子餓而哭?沒認清楚,就不曉得怎麼善待才得法。而且,善待並恰當對待一個人的真正需求,往往是真情細水恆長的關鍵。而真情,是保障身心靈健康與幸福生活的關鍵。)

5.  培養各方面的心靈力量-比方說,和人愉悅說話的能力,其實是來自平日具備慈愛的心性;和人清楚說話的能力,其實是來自平日鍛鍊冷靜和節制自己念頭的心性;了解自己此刻怎麼做最好,是來自平日總是願意去發現自己優缺的平等心性-這讓我們能夠擁有較多的精力用於生活,也讓我們無形中建立起通往外在世界的美好特質。這也讓我們的身體功能可以延緩衰退,或是減少自己身體衰退後,自己將會如何的下意識恐懼。(自處力與共處力越高的人,走到哪都不需要擔心自己不會哪些功能怎麼辦-這是我第二次去印度北邊流浪的發現。這次上臉書,雖然有”驚”、後來也是無險。越培養心靈力量,就越有與大存在有形無形人事物同在的同體信任感、以及對自己的仰賴感。)

 

<黑體字抄書,紅體字自添>

 

arrow
arrow

    moonlight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